精准维权指南:区分专利侵权与假冒专利

发布时间:2025-04-25 19:42:43 浏览次数:1725

一、案例引入:为何易混淆?

事件回顾:2024年,市某印制公司被投诉“假冒专利”,经查实为专利侵权纠纷。

核心误区:公众常混淆“技术盗用”(侵权)与“身份造假”(假冒),二者法律性质与处理路径截然不同。

二、本质区别对比表

维度

专利侵权

假冒专利

违法核心

未经许可实施专利技术

伪造、冒用专利标识欺骗公众

技术关联

必须使用专利技术方案

无需技术关联(可能无专利技术)

法律后果

民事赔偿为主(最高3倍许可费)

行政重罚(最高25万)+刑事追责(3年)

典型场景

仿制专利产品生产流程

标注失效/虚构专利号、盗用他人专利号

三、快速识别三步法

1.技术核查

侵权:产品/方法落入专利权利要求范围(需技术比对)。

假冒:产品或包装标注虚假专利号(如已失效、未授权)。

2.标识溯源

侵权:产品可能无任何专利标识。

假冒:必有“假标识”(例:专利号+“已过期”)。

3.主观意图

侵权:可能因过失(如供应商提供侵权部件)。

假冒:必为故意(明知虚假仍标注)。

四、典型案例对照

案例

A公司专利侵权案

C公司假冒专利案

行为

使用他人防伪印刷专利技术生产包装盒

在墙面漆标注失效专利号并宣称“专利产品”

关键证据

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100%匹配

专利终止公告+虚假标识产品实物

处罚结果

赔偿50万元+销毁侵权生产线

没收违法所得+罚款2万元+全网下架产品

五、法律后果警示

专利侵权:

民事赔偿:判赔金额可达专利许可费的3倍。

行政责任:责令停止生产、销毁侵权产品。

假冒专利:

行政处罚:最高罚没25万元(依《专利法》第68条)。

刑事风险:非法经营额≥20万元可判3年有期徒刑。

六、企业合规行动清单

技术实施前

✅ 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,检索专利有效性及保护范围。

✅ 委托专业机构比对技术方案,规避“等同侵权”风险。

标识使用时

✅ 标注专利号前核对法律状态(授权/维持/失效)。

✅ 专利失效后30日内清除所有产品及宣传材料中的标识。

争议应对策略

✅ 侵权纠纷:优先选择司法诉讼或请求地方知识产权局行政裁决。

✅ 假冒举报:配合执法机关提供采购凭证、专利状态证明自证清白。

七、结语:双核验机制防风险

技术核验+标识核验=创新保护双保险!

✅专利侵权是“偷技术”,假冒专利是“造身份”。

✅企业需定期审查专利实施合规性,建立知识产权风控体系,让创新成果真正安全变现!